关键词: 煤矿井下废水; 强化混凝; PAC; PAM; Zeta 电位
重要因素之一[1-2] 。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为例, 伊金霍 洛旗地处北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 风大沙 多 、 干 旱 少 雨 、 蒸 发 强 烈 ,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343.2 mm, 平均蒸发量为 2 351.2 mm, 境内地表水 与地下水资源较为紧缺。 加之近年来全旗经济、 社 会的持续、 快速发展, 城镇建设、 工业项目建设的 力度不断加大, 用水需求急剧增加, 用水矛盾日益 突出。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 水和重点工业项目用水的安全, 成为伊金霍洛旗当 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3-4] 。 本研究对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部矿区部分 煤矿井下废水进行了采样分析, 并对典型水样进行 了强化混凝特性试验[5] , 考察了混凝剂聚合氯化铝 (PAC)和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以及水样 初始 pH 值对混凝出水浊度及 SS 浓度的影响。 此 外, 通过检测混凝出水 Zeta 电位及电导率, 进一 步讨论 PAC 及 PAM 的混凝机理。 研究结果对于煤 矿井下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好的理论及实 践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药品
仪 器: MY3000-6B 普通型混凝试验搅拌仪; PHS -3E 精 密 酸 度 计 ; DDS -307A 电 导 率 仪 ; SD9011 色度仪; 5B-3BH 多参数水质快速测定仪; Zetasizer Nano ZS Zeta 电位分析仪。 药品: PAC, PAM, 均为分析纯。
1.2 混凝剂、 助凝剂的配制 混凝剂的配制: 准确称取 PAC 2.0 g, 加蒸馏 水充分溶解, 容量瓶定容至 100 mL, 混匀。 配制 的混凝剂溶液倒入试剂瓶中保存。 制得质量浓度为 20 g / L 的 PAC 母液。 助凝剂的配制: 准确称取 PAM 0.05 g, 加蒸馏 水充分溶解, 容量瓶定容至 100 mL, 混匀。 配制 的助凝剂溶液倒入试剂瓶中保存。 制得质量浓度为 0.5 g / L 的 PAM 母液。
1.3 试验方法 混凝试验在烧杯中进行[6-7] , 将从煤矿采取的 井下废水样品摇匀, 分 别 取 300 mL 水 样 于 6 个 500 mL 的烧杯中, 并将烧杯放置于六联式普通型 混凝试验搅拌器上; 设置搅拌器快速搅拌(200 r / min) 2 min, 慢速搅拌(30 r / min) 20 min; 开启搅拌 器的同时用移液枪向烧杯中快速加入 PAC 或 PAM 溶液; 混凝试验快速搅拌和慢速搅拌完成后, 将搅 拌杆从水中提出, 烧杯静置澄清 30 min; 用注射器 于液面下约 1 ~ 2 cm 处取上清液, 进行 Zeta 电位、 pH 值、 浊度、 SS、 电导率等水质参数的测定。
1.4 分析方法 浊度采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测定; pH 值、 色 度、 电导率分别采用 pH 计、 色度仪以及电导率仪 测定; 水样 Zeta 电位检测时向 300 mL 配制好的水 样中投加一定量混凝剂, 快速搅拌使混凝剂充分混 匀后, 立即用注射器取适量水样于电位测量池中, 在 Zetasizer Nano ZS 分 析 仪(马 尔 文)上 测 定 电 位 值; SS 浓度采用重量法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煤矿井下废水采样分析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部矿区部分 煤矿或煤矿生产企业废水进行了采样分析, 检测结 果如表 1 所示。 煤矿井下废水既具有地下水特征, 又受到人为 污染, 水质特性主要受地质条件、 煤层特性、 采煤 工艺的影响。 煤矿井下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采煤 过程中煤粉和岩粉渗入水中形成的浓度较高的 SS, 水的颜色呈黑色。 受采煤机械影响, 废水中还含有 一定的乳化油。 此外, 煤矿井下废水根据地质条件 的不同, 水质还可能呈现矿化物较高、 CODCr 浓度 较低以及呈现酸性等特点[8-9] 。 对 比 GB 20426— 200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的采煤废水 的排放限值(pH 值为 6.0 ~ 9.0、 ρ(SS) ≤ 50 mg / L、 ρ(CODCr) ≤ 50 mg / L, ρ(石油类) ≤ 5 mg / L), 从 表 1 可以看出, 伊金霍洛旗东部矿区煤矿井下废水 主要污染物为 SS, 除①和③号煤矿采煤废水经过 井下水仓沉淀后排放外, 其他煤矿井下废水的 SS 浓度均超出排放限值; 有机污染和矿化度(电导率) 均不高, 属于较容易被处理的废水种类之一。 混凝试验采用 SS 浓度较高的②号水样作为试 验原水, 分别考察初始 pH 值、 混凝剂投加量以及 助凝剂的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2.2 水样初始 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调节水样初始 pH 值至一定值, 考察水样初始 pH 值对 PAC 混凝效果的影响, 结果如图 1 所示。 从图 1 可以看出, 水样初始 pH 值在 2.35 ~ 8.58 范 围内时, 混凝出水浊度和 SS 浓度随水样 初 始 pH值的增加逐渐升高, 但增加幅度较小; 当水样初始 pH 值大于 8.58 时, 混凝出水浊度和 SS 浓度随水 样初始 pH 值的增加有较显著的上升, 即 PAC 在酸 性条件下的混凝效果优于碱性环境。 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主要与不同 pH 值条 件下铝盐水解产物不同有关[10-11] 。 低 pH 值(pH ≤ 5.0)条件下铝盐主要以带正电的水解产物为主, 如 Al(OH)2 + 、 Al2(OH)2 4+ 、 Al3(OH)4 5+ 等[12] 。 这些带正 电的水解产物能够对颗粒发挥良好的压缩双电层和 吸附电中和作用, 从而使胶体颗粒脱稳; pH 值为 6.0 ~ 8.5 时, 水中主要存在 Al(OH)3 活性溶胶和一 些具有较高聚合度的带正电水解产物。 这些水解产 物由于其本身的溶解性小或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 积, 易与颗粒物产生粘附架桥、 网捕、 共沉淀等作 用[13] 。 pH 值大于 8.5 时, 铝水解产物向 Al(OH)4 - 等负离子形式转化, 系统脱稳困难, 混凝效果较差。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虽然偏酸性有助 于 PAC 混凝效果的发挥, 但增加幅度不大, 且预先调节水 样 pH 值会消耗一定酸, 并增加工艺的复杂性, 造 成运行成本增加。 对于煤矿井下废水, 在水样碱性 不太强(pH < 9)的情况下, 无需通过预先调节水样 酸碱性以增强混凝效果。
2.4 PAC 投加量对混凝出水 Zeta 电位及电导率的 影响 Zeta 电位表征颗粒电荷密度和扩散层的厚度, 当 Zeta 电位绝对值高时, 说明扩散层很厚, 颗粒 之间由于同性相斥而不能相互碰撞脱稳[14] 。 电导率 是物质传送电流的能力, 对溶液而言, 电导率是一 个衡量水溶液导电能力的电学物理量。 Zeta 电位和 电导率虽然都与带电特性有关, 但通常用 Zeta 电 位反映废水胶体颗粒的稳定性, 而用电导率反应胶 体颗粒表面带电特性则较少见。 在不同 PAC 投加量条件下, 混凝出水 Zeta 电 位和电导率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变化趋势, 结果如图 3 所示。 从图 3 可以看出, 随着 PAC 投加量的增 加, 电导率先急速减小随后又以较快的速度上升, 至 PAC 投加量大于 200 mg / L 时, 混凝出水电导率 超过原水电导率, 随后 PAC 投加量继续增大, 电 导率缓慢上升。 Zeta 电位随着 PAC 投加量的逐渐 增大先以较快的速度由原水的电负性转为正值, 当 PAC 投加量超过 200 mg / L 时, Zeta 电位缓慢增大。 投加 PAC 后, 由于 PAC 水解产生多种铝羟基 化合物, 对颗粒带电特性产生影响。 虽然电导率和 Zeta 电位随 PAC 投加量变化趋势不一致, 但 Zeta 电位接近 0 点时的 PAC 投加量(40 mg / L)正好与电 导率减小的最低点吻合; 且 Zeta 电位和电导率开 始缓慢增加时的 PAC 投加量正好与混凝开始出现 返稳的 PAC 投加量相一致。 因此, 对于带电溶胶 系统, 除了 Zeta 电位外, 电导率随混凝剂投加量 的变化曲线也能用于判断胶体系统的稳定性。 在实 际使用过程中, 与 Zeta 电位检测相比, 电导率检 测无需大型设备, 检测数据更加方便易得。
2.6 PAM 投加量对混凝出水 Zeta 电位及电导率的 影响 PAM 投加量对混凝出水 Zeta 电位、 电导率的 影响如图 5 所示。 从图 5 可以看出, PAM 的加入对混凝出水 Zeta 电位以及电导率作用不显著。 试 验所用 PAM 为带正电的阳离子型, PAM 的加入对 异号电荷能起到一定的吸附电中和作用, 但其助凝 作用主要为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 PAM 具有较大的分子链结构, 其分子链上的 活性基团能与胶粒表面某些部位产生特殊的反应而 相互吸附, 同一分子链上的多个集团吸附多个胶 粒, 在胶粒之间形成架桥作用, 而大量的胶粒在沉 降过程中对水中其他分散颗粒起到网捕和共沉淀作 用, 从而促进絮体的凝聚与沉降, 起到助凝作用。
3 结论
(1) 对伊金霍洛旗东部矿区多家煤矿井下废水 的实地采样分析结果表明, 该矿区煤矿井下废水主 要污染物为 SS, 有机污染和矿化度均不高, 是较 易被处理的废水, 混凝沉淀法是处理此类废水的有 效方法之一。 (2) 虽然偏酸性有助于 PAC 混凝效果的发挥, 但效果增加的幅度较小, 预先调节水样 pH 值会消 耗一定酸, 并增加工艺的复杂性, 造成运行成本增 加。 对于煤矿井下废水, 在水样 pH 值小于 9 的情 况下, 无需通过预先调节水样酸碱性以增强混凝 效果。 (3) 对 浊 度 为 1 395 NTU、 SS 的 质 量 浓 度 为 448 mg / L 的煤矿井下废水, 随着混凝剂 PAC 投加 量的增加, 浊度和 SS 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 即先减小后增大, 其优化投加量为 40 ~ 200 mg / L。 在 PAC 投加量为 100 mg / L 时, 混凝对水样浊度、 SS 的去除率最佳, 分别达到 99.3% 和 95.5%。 (4) 助凝剂 PAM 的加入对水样出水 pH 值以 及 Zeta 电位影响不显著, 但能通过吸附架桥作用 在 PAC 投加量较小时促进水中颗粒的沉降 。 当 PAC 投加量为 40 mg / L, PAM 投加量为 2 mg / L 时, 对浊度和 SS 的去除率分别为 99.4% 和 96.9%。
相关文章
- 化学混凝去除半导体机械研磨废水 2020-04-02
- 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浅析 2019-12-05
- 水力旋流器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020-04-10
- 油田井场废水配制压裂液处理技术使用絮凝法进行废水处理 2019-12-10
- MVR 在盐硝废水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2021-06-04
最新文章
- 煤矿井下废水强化混凝特性研究 2022-02-02
- 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及回收技术分析 2022-02-02
- 煤矿矿井废水处理设计方案与实行 2022-02-02
- 浅谈高悬浮物煤矿废水处理工程的调试与运行 2022-02-02
- 采煤工业废水深处理及处理后污水的循环利用构建 20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