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我国煤炭资源更加丰富,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是大势所趋。煤炭和水资源的逆向分布 导致煤化工企业所在地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常规处理工艺难以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和资源回用目标,需通过特定的 近零排放技术工艺,将浓盐水进一步浓缩至盐结晶,产水全部回用,结晶盐外排作为固废处置。本文结合工程实 例,介绍了某煤化工项目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盐废水所采取的近零排放处理工艺技术路线,其主要由含盐废水 膜处理单元和浓盐水蒸发结晶单元组成。采用机械蒸汽压缩循环、强制循环降膜蒸发、高效传热和盐种等技术,同 时对蒸发结晶近零排放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装置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各项工艺参数指标及药剂和能源消耗量均达 到设计要求,产水水质达到优质再生水回用标准,实现整套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及废水近零排放目标。
关键词:废水;蒸发;结晶;机械蒸汽再压缩;近零排放
煤化工作为近年来化工行业突飞猛进的“生力 军”,其迅猛发展有效缓解了市场对乙烯、丙烯等 低碳烯烃的供需矛盾[1]。目前基于煤生产低碳烯烃 采用甲醇制烯烃 (methanol to olefin,MTO) 技术, 该生产工艺过程耗水量巨大,相较于传统石油裂解 方法,是其4~6倍,每吨产品消耗水量达到20t左 右[2]。工厂大都集聚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 的西北地区,而且当地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随着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 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如何处置好过程中产生的废 水成为煤化工未来健康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3]。 煤化工废水产生渠道多,可粗略分为有机废水 和含盐废水两大类。有机废水主要来源于煤气化装 置废水、MTO 装置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此类废水 含酚类、腈类、油类和难降解有机物,化学需氧量 (COD)和氨氮含量高[4]。常规处理工艺采用生化法 和深度氧化法组合[5]。含盐废水主要来源于循环水 排污、除盐水站排污、锅炉排污、离子交换再生废 液和有机废水经生化处理后产生的含盐废水,其悬 浮固体 (SS)、总溶解固体 (TDS)、碱度和硬度含 量较高。含盐废水总体排放量较大,且有机物浓度 相对较低,通常对其实施水资源再生回用处理[6]。 常规处理工艺采用物化法和膜分离法组合。 某煤化工企业采用国内 DMTO-Ⅰ 技术,将甲 醇通过MTO 装置转化为烯烃,烯烃经聚合生产低 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7]。厂内设有包括 60 万吨/年 MTO装置、60万吨/年烯烃分离装置、30万吨/年高 压聚乙烯装置和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项目地处 毛乌素沙漠腹地,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其脆 弱。为切实做好环境保护,项目按不外排废水的高 标准要求进行配套环保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项目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种类多、含盐量 大,为实现废水高回收率和资源化率,优选工艺组 合对其进行处理。采用开发的新型近零排放处理工 艺,即高效预处理耦合含盐废水膜处理和浓盐水机 械蒸汽再压缩 (MVR) 蒸发结晶工艺,实现废水 治理-产水回用-零液外排的多重目标。
1 含盐废水近零排放工艺流程
1.1 含盐废水膜处理单元 对于过程排放的有机废水,结合具体水质条 件,实际生产中选用“预处理+生化处理+膜生物 反应器 (MBR) 深度处理”工艺,对废水中 COD 和氨氮去除率均达95%以上[8],废水经处理后油类 物质、COD、氨氮等指标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 准》(GB 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甚至达到 初级再生水水质标准,可用于循环水补水。对于过 程排放的含盐废水,由于水量较大,考虑对其进行 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目前市场应用最多的是双膜 (超滤+反渗透) 工艺技术,采用常规海水淡化反 渗透膜元件进行膜处理操作,其脱盐率达到 98% 以上,水回收率达到 65%~75%[9]。但对于水质较 为复杂的煤化工含盐废水,其具有较高的硬度、碱 度和有机物,极易在膜分离和盐水浓缩过程中出现 膜结垢和污堵,清洗不及时将会导致膜处理系统效 率下降甚至停机停产。这无形中降低了膜使用寿 命,增加了膜清洗和更换频率,使运行费用居高不 下。为确保膜组件正常运行,含盐废水回收率只能 严格控制在 60% 以下,降低了水资源回用效率, 同时也增加了后段蒸发结晶单元浓盐水处理量。 鉴于本项目进水硬度、碱度、有机物和含盐量 均较高 (表1),采用“高效预处理+高回收率反渗 透”工艺。高效预处理由“加药软化澄清+滤池+ 超滤+两级钠床”组成,其中加药软化澄清,用于 去除暂时硬度和悬浮物;设置滤池和超滤部分用于 去除浊度;设置两级钠床用于进一步去除硬度。预 处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反渗透进水的硬度、碱度和 有机物含量降至尽可能低,提供膜系统运行的安全 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少膜组件的污堵,增 加其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高回收率反渗透部 分采用加强型工业抗污染反渗透膜,采用特殊格网 结构,宽流道设计,增加料液流动时紊流态,降低 膜浓度极化作用,耐污能力显著提高。实施该工艺 含盐废水回收率可达到 85% 以上,且膜系统化学 清洗周期延长约1/3时间,减少药剂消耗,运行成 本降低20%以上。
3 蒸发结晶近零排放技术特点 为实现废液零外排,以传统的蒸发结晶工艺为 基础,结合废水水量和水质特性,考虑装置长周期 无垢化稳定运行、资源化有效利用、节能降耗等目 标,对工艺路线进行优化组合与技术改进,形成一 套特征显著且效果良好的废水近零排放处理工艺。 图3 强制循环垂直管降膜蒸发形式 最终实现含盐废水 98% 以上回收率,远高于目前平均能够达到的 90% 水回收率。装置系统连续运 行时间长达10~12 个月,高出现有连续运行时间 50% 以上。总体能耗较目前平均水平提升 20% 以上。
3.1 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 将蒸发产生的二次蒸汽通过蒸汽压缩机升温升 压后送入蒸发器壳程,作为加热热源循环利用,对 二次蒸汽实施挖潜增效。正常操作时无需外供蒸 汽,可大幅降低外供蒸汽消耗,节省操作费用。与 单纯外供蒸汽驱动系统相比,MVR 系统能够获得 更高的热效率,通常是单效蒸发器的28~30倍[16]。 与多效蒸发系统相比,MVR 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 工艺流程,系统无需冷却水装置,可减少冷却水用 量。MVR 装置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 动化控制[17]。
3.2 强制循环降膜蒸发技术 通过循环泵强制循环过程和液体分布器[18]均匀 布液过程,得以实现浓盐水在蒸发器换热单元内的 高效蒸发。蒸发浓缩液经循环泵送至蒸发器顶部管 箱,液体流经特殊结构液体分布器 (图 5),完成 均匀的初始分布和再分布,减少换热管表面干点出 现。进入换热管束后,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管壁 形成均匀的液膜自上而下流动,被蒸发器壳程蒸汽 加热后部分汽化,浓缩液下降至盐水槽中,再由循 环泵送至顶部管箱,重复浓盐水蒸发浓缩过程。应 用该技术使得液体在蒸发器中停留时间短,减少有 结垢倾向物料在换热管壁上结垢。循环泵作用下的 料液流速较大,对管壁有冲刷抑垢作用,可实现低 温差下的沸腾传热,传热系数高[19]。
3.3 盐种技术 以硫酸钙为“种子”,浓盐水在蒸发器浓缩过 程中,其含有的钙、镁、硅等盐分以“种子”为核 心结晶析出,并保持悬浮在液体中,不会附着在换 热管表面结垢。新的盐种在蒸发循环浓缩过程中不 断产生,正常运行时不需要补充添加晶种。通过控 制蒸发器盐水槽中浓液排放量和旋流分离器作用, 维持蒸发器内盐种浓度在10%~15%。应用该技术 使得料液浓缩到超过饱和极限许多倍,尽可能多地 回收产品水,且有效保持蒸发器内不结垢环境,确 保蒸发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目前,“盐种法”是 在易结垢水质条件下保持蒸发系统内不结垢或少结 垢较好的解决方案[20]。
3.4 高效传热技术 装置中采用高效换热管及特型管换热器,显著 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降低设备质量,减少占地 空间,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在提高传热效率同 时,特型管的特殊几何形状具有的自清洗功能,使 换热表面不易结垢,延长设备运行周期。通过控制 加热器中浓盐水的温度、结晶器与加热器的液位 差,防止浓盐水在换热管内沸腾。控制加热器内盐 水流速在一定范围内,避免过大压头损失,防止换 热器发生污堵。
3.5 高等级防腐材质 为提高设备系统在浓盐废水介质中运行耐腐蚀 性能,关键单元装备制造采用了较高等级防腐材 质,确保装置稳定安全运行。其中蒸发器壳体为不 锈钢,溢流箱为双相钢,换热管为钛合金;蒸汽压 缩机叶轮为双相钢,涡壳和导叶为不锈钢;蒸发循 环泵为CD4MCU;脱气塔为双相钢;旋流分离器为 6%Mo材质。
4.3 改进方向 本项目针对高盐废水处理工艺采用了多重有 效的预处理措施,将系统内成垢离子浓度降至最 低,减小了膜端和末端蒸发结晶设备结垢腐蚀风 险,增加工艺系统运行稳定性和长周期性。采用 MVR 蒸发形式,减少蒸汽和冷却水用量,提高能 效,降低运行费用。采用结晶固化形式,增加废 水回收率,避免了蒸发塘固化易引发的环境风险, 突破自然条件限制,增加了废水近零排放技术应 用灵活性。但本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且副产的混 合杂盐只能作为固废外运处置,进一步增加了废 水近零排放处理费用。未来可对结晶杂盐资源化 利用进行探索,采用膜法 (纳滤)、热法 (硝盐联 产)、冷冻法 (卤水脱硝) 等进行工艺耦合,实现 分盐目的。同时要处理好分盐投资与产出效益的 平衡关系,实现水和盐资源化利用的最优解。
5 结论 (1)针对煤制烯烃含盐废水水质特点和处理现 状,采用新型高效预处理耦合含盐废水膜处理和浓 盐水MVR蒸发结晶处理工艺,实现废水治理-产水 回用-零液外排多重目标。 (2)采用浓盐水蒸发结晶近零排放新技术工艺 路线,克服传统蒸发结晶工艺的不足之处,确保装 置长周期无垢化稳定运行。进一步提高废水回收率 和蒸汽潜热利用率,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 费用。 (3)蒸发结晶近零排放装置系统实际工程运行 情况良好,其生产能力,原料、燃料及动力消耗, 主要工艺指标和产品水质量均符合设计要求,厂区 实现真正废水近零排放。该含盐废水近零排放处理 工艺可进一步在石化、电力、化工、冶金、市政等 行业进行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油田注水后续污水处理措施探究 2019-12-16
- 新型巯基絮凝剂 PAM-GSH的合成及除Mn(Ⅱ)性能研究 2020-06-02
- “陶瓷膜过滤+MBR+臭氧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 2020-04-15
- 稠油化学破乳技术研究进展 2022-08-19
- 石化污水膜处理回用系统的多尺度研究 2021-03-12
最新文章
- 城镇污水处理厂全流程水质管理方法分析 2023-01-29
- 高排放标准下某高新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实例 2023-01-16
- 一种树状多支化破乳剂的合成与应用 2023-01-14
- 地层注入水悬浮物含量偏高原因分析与治理 2023-01-13
- 浅谈胶印润版液的净化循环使用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