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济南乾来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网站,真诚为您服务!

济南乾来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破乳剂 除油剂 脱色剂 COD去除剂 重金属捕集剂 膜防污堵剂 混凝剂 絮凝剂

咨询服务电话:

13793114545

热门搜索关键词:
新闻资讯
制药废水膜法深度处理效果分析
来源:济南乾来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08-12 15:16:43 浏览次数:
                    摘 要: 针对综合性制药废水成分复杂的特点,采用纳滤、反渗透对氧化处理后的制药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测定了原液、浓缩液、透过液的 COD、总硬度、氨氮、pH、电导率指标。结果表明,COD 去除率达 85% ,总硬度去除率达98% ,氨氮去除率达 42% ,经过纳滤处理,总硬度达到标准。分析了膜材质、料液、杂质成分等对纳滤、反渗透截留效果的影响,纳滤对高浓度废水中杂质截留效果好,反渗透对低浓度废水中杂质截留效果好。综合性制药废水经过膜法深度处理后主要指标符合工业循环冷却水标准,可回用于生产过程。
                   关键词: 制药废水; 深度处理; 纳滤; 反渗透; 截留效果
                    我国制药工业发展迅速,药品种类繁多,导致制药废水成分复杂、含盐量高、有机物浓度高,很难达到排放标准。针 对 国 内 水 污 染 现象,制药工业提高了污水排放要求,对制药废水深度处理成为研究热点。
膜技术中纳滤、反渗透能去除纳米级物质,可应用于各种料液深度提纯、浓缩。本文对经过絮凝沉淀、厌氧、好氧、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后的综合性制药废水进一步处理,与工业循环冷却水标准中主要指标 COD、总硬度、氨氮、pH 对比,并增加反映水中离子强度和电解质截留效果的电导率指标,探讨膜分离对综合性制药废水深度处理效果,及回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可行性。 
                    1 实验部分
                    1. 1 材料与仪器
                     制药废水为华北制药集团综合性制药废水( 经过絮凝、沉淀、厌氧、好氧、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后,略带黄色、清澈透明、几乎无可见杂质,无需进行预处理,可直接进入膜处理系统) ,其主要指标见表 1。
                      EL20 梅特勒-托利 pH 计; DDS-307A 型电导率仪; 纳滤膜、反渗透膜均为卷式膜,贵阳时代沃顿公司,材质分别为芳胺聚酯、聚酰胺,膜性能数据见表 2。
                        1. 2 处理流程及实验装置
                       用纳滤膜截留废水中较大的杂质,反渗透膜截留较小的杂质,图 1 为膜法处理工艺。经前期处理后的制药废水经过泵加压至 0. 7 MPa 后进入纳滤系统,得到纳滤浓缩液和透过液。纳滤透过液加压至0. 9 MPa 进入反渗透系统,得到反渗透浓缩液和透过液。纳滤、反渗透均单级运行 4 h,浓缩液和透过液初始瞬时流量比接近 2∶ 1。实验结束后使用二级反渗透水对膜表面循环清洗 30 min,准备下次实验。检测项目包含原料、浓缩液、透过液的 COD、总硬度、氨氮、pH、电导率指标。
                        1. 3 分析方法
                       利用微波消解仪依据重铬酸盐法( HJ 828— 2017) 测 定 COD; EDTA 二 钠 滴 定 法 ( GB 7477— 1987) 检 测 总 硬 度; 蒸 馏 中 和 滴 定 法 ( HJ 537— 2009) 检测氨氮; 梅特勒-托利 pH 计测定 pH; 电导率仪测定电导率。截留率为膜截留某类杂质的能力,其计算式如下:
                               其中,R 为截留率,C0 为原液的杂质指标,C1 为透过液的杂质指标。
                          2 结果与讨论
                          2. 1 COD 处理效果
                           2. 1. 1 制药废水存放自降解 
                         制药废水在室温下自降解数据见表 3,于白色敞口塑料桶内连续静置存放,35 d 开始出现绿斑。
                          由表 3 可知,相同存放时间,COD 越高、下降幅度越大、自降解速率越大,且自降解过程为非线性过程,随存放时间延长,COD 自降解速率下降。制药废水 COD 高,表明前期氧化不完全,料液中仍有大分子有机物。化学键的相互作用使得大分子有机物比小分子有机物的部分键能弱,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破坏。随时间延长、低键能的化学键减少,氧化速率越来越慢,因此 COD 越高、自降解速率越大,随时间延长降解速率减小。制药废水存放时间不宜超过 30 d,存放时间过长,空气中微生物依靠废水所含的营养物质大量繁殖,出现绿斑现象。 
                           2. 1. 2 COD 变化 
                         经过纳滤、反渗透处理,料液COD 变化见图 2,图中横线为工业循环冷却水标准中 COD 指标。
                        由图 2 可知,原液经膜处理后,浓缩液 COD 增 大,透过液 COD 显著减小。COD 有时为负值,表示反渗透透过液 COD 比实验室二级反渗透水低。前2 次实验原液 COD 较低,纳滤平均截留率为 79% ,反渗透平均截留率近 100% ; 后 4 次实验原液 COD较高,纳滤平均截留率为 57% ,反渗透平均截留率为 60% 。制药废水经过两级膜法处理后,COD 截留率为 85% 。从实验结果看制药废水经过纳滤、反渗透处理,COD 能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指标。
                          纳滤膜对分子量 200 以上的有机物具有很好的截留效果,对分子量 200 以下的有机物截留效果较差。氧化后的废水存在较多分子量 < 200 的有机产物,使得纳滤膜的截留率较低。纳滤膜材质为芳胺聚酯,料液中与其极性相近的有机物在膜相中易于溶解、扩散; 料液内分子体积较小的有机物易于通过膜孔道,料液侧浓度越高,推动力越大,传递速率越快,截留率降低。
                            反渗透膜为无孔致密膜,通过对溶剂和溶质的吸附、溶解性能差异,在膜内化学位差的推动下扩散,透过膜表面活性层后实现杂质分离。膜的选择透过性,使得大部分较大的有机物在料液侧膜表面积累,有机物之间靠分子间力相互结合形成更大的分子基团,阻止其它有机分子靠近膜,提高了截留率。反渗透膜材质为聚酰胺,料液中与其极性相近的有机物,易于通过膜相,导致截留率降低。
纳滤膜与反渗透膜相比具有尺寸更大的“孔结构”,三维交联结构更疏松,同时两者均能以溶解、扩散方式传递物质,综合比较纳滤膜比反渗透膜对 COD 截留率低。
                          2. 2 总硬度处理效果
                         纳滤、反渗透对总硬度处理效果见图 3,工业循环冷却水标准总硬度指标为图中横线所示。
                           由图 3 可知,原液经膜处理后,浓缩液总硬度增大,透过液总硬度显著减小。总硬度有时为负值或0,表示料液总硬度比实验室二级反渗透水低或相等。前 3 次实验料液总硬度较低,纳滤平均截留率为 89% ,反渗透平均截留率为 90% ; 后 4 次实验料液总硬度较高,纳滤平均截留率为 87% ,反渗透平均截留率为 65% 。实验结果表明制药废水经过两级膜法处理,总硬度截留率为 98% ,单独使用纳滤膜处理便能符合工业循环冷却水总硬度标准。
                         总硬度测定钙、镁二价离子,纳滤膜对其有较好的截留作用。纳滤过程中,纳滤膜表面分离层的活性基团选择性吸附料液离子,并对离子有静电相互作用; 与此同时浓差极化效应使离子在浓度差推动下经过膜相或膜孔,导致膜表面分离层电荷量[26]因吸附异性离子而减少,同性电荷基团的排斥力变弱,膜孔因大量分子涌入而扩大,两种作用使得截留率略有降低。纳滤膜所带电荷与料液同电性离子相互排斥,膜内同电性离子浓度低于其主体溶液浓度,异电性离子浓度高于其主体溶液浓度形成Donnan 位差[22],阻止了同电性离子由主体溶液向膜内扩散,同时为了保持电中性,异电性离子也被截留,截 留 率 升 高。浓差极化层使得膜表面形成Donnan 电位[27]。膜相离子迁移形成扩散电位,在浓度差和电势差的双重作用下,离子经过膜相,截留率降低。纳滤膜膜孔、溶解-扩散、荷电性质[22-23]互相影响,其综合作用使得总硬度截留率基本不变。
                        反渗透膜对总硬度截留效果同样依据上述的溶解、扩散模型和荷电性质,但反渗透膜比纳滤膜更致密,活性基团分散程度高、体积小。综合考虑,总硬度低时,反渗透膜的致密性为主要因素,反渗透膜截留效果相对较好; 总硬度较高时,离子浓度升高,推动力增强,溶解、扩散占主要因素,反渗透膜截留效果明显变差。
                         2. 3 氨氮处理效果
                        纳滤、反渗透对氨氮处理效果见图 4,工业循环冷却水标准氨氮指标见图中横线。
                        由图 4 可知,原液氨氮已符合标准,不用进行处理。第 5 次 实 验 氨 氮 较 低,纳滤截留效率为27. 39% ,反渗透截留效率为 52. 00% ; 前 4 次实验氨氮较高,纳滤膜平均截留效率为 55% ,反渗透平均截留效率为 40% 。实验结果表明制药废水经过两级膜法处理,氨氮截留率为 42% 。水分子、氨离子分子量均为 18,两者直径与纳滤膜孔径相差不大,对其拦截作用较弱。料液有机物含量高,对纳滤膜表面分离层的活性基团占有率高,荷电性质对氨离子作用较弱,截留效果较差。料液氨氮较低时,浓差极化效应弱或没有形成浓差极化层,推动力弱,部分氨离子通过膜孔,截留率较低。料液氨氮较高时,料液侧膜表面形成浓差极化层,膜孔内出现“架桥”现象,阻挡了大部分氨离子,截留率升高。综合考虑,膜孔尺寸对氨离子截留效果优于荷电性质,料液氨氮低时,截留率较低; 料液氨氮高时,膜孔堵塞,截留率升高。反渗透膜相对致密,氨离子无法直接通过,因此低浓度时的截留率比纳滤高。反渗透膜分离层材质为聚酰胺,含有大量极性活性基团,依据相似相溶原理[19],料液浓度升高,浓度梯度增大,氨离子透过速率加快,截留率降低。料液有机物较少,荷电性质对氨离子吸附作用增强,提高了对氨离子的截留效果。综合考虑,反渗透料液浓度低时,荷电性质和膜的致密性起主要作用,截留率较高; 料液浓度高时,相似相溶起主要作用,截留率较低。 
                    2. 4 pH 处理效果
                    图 5 为纳滤、反渗透对 pH 处理结果,图中两条直线为循环冷却水标准 pH 指标,下线 pH 6. 5,上线pH 8. 5。
                       由图 5 可知,原液、浓缩液、透过液 pH 值均能符合标准,不用进行处理。纳滤透过液 pH 略高于原液和反渗透透过液,略低于反渗透浓缩液; 反渗透透过液 pH 略低于反渗透浓缩液。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28],凡是能给出质子( 氢离子) 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 凡是能与质子( 氢离子)结合的 分 子 或 离 子 都 是 碱。氢 原 子[29] 直 径 约0. 1 nm,氢离子比氢原子小。纳滤膜孔尺寸[30] 约 1 nm,对氢离子几乎没有截留作用。料液含电解质较多,pH 为 7. 5,氢离子较少,负电性电解质和氢离由图 5 可知,原液、浓缩液、透过液 pH 值均能符合标准,不用进行处理。纳滤透过液 pH 略高于原液和反渗透透过液,略低于反渗透浓缩液; 反渗透透过液 pH 略低于反渗透浓缩液。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 氢离子) 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 凡是能与质子( 氢离子)结合的 分 子 或 离 子 都 是 碱。氢 原 子直 径 约0. 1 nm,氢离子比氢原子小。纳滤膜孔尺寸[30] 约 1 nm,对氢离子几乎没有截留作用。料液含电解质较多,pH 为 7. 5,氢离子较少,负电性电解质和氢离由图 6 可知,纳滤对电导率的平均截留率为42% ,反渗透为 74% 。电导率大幅下降,大部分电解质被去除。
                      纳滤膜和反渗透膜传质机理均为溶解、扩散模型,纳滤膜内有比反渗透膜更大的立体空间( 有学者认为是膜孔) ,这些立体空间是纳滤膜对电解质截留率低的重要原因。料液内电解质因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形成较大基团,更难通过反渗透膜。两种膜的膜表面分离层均有活性基团,分离层材质不同,使得活性基分子量、电荷量、极性均不同。电解质与活性基团互相吸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部分电解质透过膜相。同时分离膜料液侧形成的浓差极化层,导致电解质在溶解、扩散和浓度差、电位差几方面均易透过膜。这些因素在电解质不同浓度时,截留效果互有高低,不是决定电导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膜的致密性是反渗透比纳滤截留率高的主要原因。 
                       3 结论
                        对氧化后的综合性制药废水使用纳滤、反渗透膜法深度处理,对废水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 1) 综合性制药废水经过膜法深度处理后,主要指标 COD、总硬度、氨氮、pH 均能符合工业循环冷却水标准,可作为循环冷却水回用。 
                      ( 2) 经过纳滤处理,总硬度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标准。
                       ( 3) 经过氧化处理后,废水的氨氮、pH 已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标准。
                       ( 4) 经过纳滤、反渗透处理,电导率大幅下降,大部分电解质被去除。
                       ( 5) 纳滤对高浓度废水中杂质截留效果好,反渗透对低浓度废水中杂质截留效果好。
                     原标题:制药废水膜法深度处理效果分析
                     原作者:赵平,王振,吴赳,杨文玲,张月萍,杜新充,王坦